发布:2025-11-06 阅读:21
渤海湾畔,黄骅港内,巨轮穿梭,桥吊林立。这里已连续5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成为全国首个煤炭码头零碳试点项目。而在距离港口不远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华润双鹤的生产线上,原料药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即将运往北京。
五年来,沧州签下京津项目329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入驻企业66家,其中京津企业就占了48家。绿色化工和管道装备两大主导产业营收分别达2505.7亿元和1950.2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营收比重近半壁江山。
沧州,这个曾经以武术和杂技闻名的城市,正在产业转型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沧州的产业版图上,传统产业曾一统天下。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服装服饰等产业构成了沧州的经济骨干。数据显示,沧州市生产总值完成416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0:41.5:50.5。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
“十四五”时期,沧州着眼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加快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选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沧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在沧州各个县区,产业布局各具特色。新华区集中发展智能装备、信息技术,运河区聚焦现代服务、文旅会展,黄骅市依托港口优势发展绿色化工、高端装备。这种差异化布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园区经济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沧州拥有13家重点产业园区,包括2家国家级产业园区和10家省级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如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管道装备产业通过自主转型、加大科技攻关投入,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河北华洋钢管有限公司,采用数字化焊机、智能控制系统等技术生产的大口径大厚壁直缝埋弧焊钢管受到市场欢迎。
在沧州的产业格局中,绿色化工和管道装备无疑是两大支柱。2024年1-10月份,两大产业营收超3200亿元,占全市规上企业营收比重近七成。这一数字彰显了这两大产业在沧州经济中的分量。
绿色化工产业正在经历从“黑”到“绿”的转变。河北鑫海化工新材料基地项目是这一转型的典范。该项目投资超过254亿元,致力于生产芳烃、烯烃等产业链下游中高端产品。公司副总裁胡金刚表示:“三期项目建完以后,实现我们的战略转型和产业链的延伸,可以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
在渤海新区港城产业园区,绿色化工产业已形成三条清晰的产业链: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煤化工。园区优先批办能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项目,统一安置构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形成一条条唇齿相依、互为动力的产业链。
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沧州深谙此道,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截至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21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73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99家、“小巨人”企业50家。
河北伦特化工集团的聚氨酯改性沥青产品,在沧州市沧乐分线完成国省干线实体养护工程首次大规模应用。这一创新产品由伦特研究院牵头,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历时3年科技攻关。相比传统材料,聚氨酯改性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拉满,低温抗裂性提高20%,生产施工过程中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20%至30%。
企业与高校合作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聚氨酯改性沥青研发团队通过异氰酸酯预聚体与扩链剂的精准配比,让改性剂与沥青中的活性基团发生化学反应,构建出稳定的三维化学交联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了材料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沧州结合实际产业需求,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先后与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4家省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与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打造了全链条全要素科技孵化体系。在这里,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技术需求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支撑。省燕赵绿色化工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省膜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建成。这些创新平台为沧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技术供给和人才支持。
沧州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黄骅港作为沧州沿海发展的龙头,已由地区性重要港口上升为国家沿海主要港口。截至2024年底,黄骅港生产性泊位达46个,打通京津冀至美国西海岸的最快海运通道,内外贸集装箱航线拓展到20条,内陆港总数达到16个。
黄骅港的功能不断完善,正朝着“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大港”迈进。2024年12月15日,总投资约65亿元的黄骅港30万吨原油码头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不远的将来,这里可直接卸舶5万至30万吨级外贸进口原油大型船舶,极大提升黄骅港在原油运输方面的能力。
港口的发展带动了临港产业的繁荣。2025年5月22日,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沧州华宇特种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电子特种气体项目正式投产。电子特种气体被誉为“芯片血液”,在集成电路制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目每年可生产5000吨电子级硅烷气,实现产值20亿元,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部分空白。
沧州还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港产城融合。黄骅港不仅是一个物流枢纽,更是一个产业平台和人居环境,正在实现从“港产城”到“港产城融合”的转变。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沧州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十四五”期间,沧州累计签约京津项目329个,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标志性项目落地。目前,该公司占地面积200亩,车间面积1.3万多平方米,每年实现营收2亿元,纳税近千万元。现在,他们依托园区打造的医药中间体加原料药加制剂链条,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转型升级。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6家,其中京津企业48家。园区正在向中国北方重要的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加快迈进。这种产业集群式的承接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迁移成本,也形成了产业链协同效应。在“中国城市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力指数”中,沧州跻身综合传播力全国前十。沧州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展示形象,开放度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沧州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沧州市的规划,到2025年,力争实现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备案企业超过1000家,培育7个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建立5个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达到20亿元。
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沧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沧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加快推进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以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加快谋划推动一批技术改造项目。”
沧州有2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泊头绿色铸造、河间再制造2个集群成功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三。这些特色产业集群为沧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跨境电商与产业带融合为沧州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肃宁保税物流中心(A型)位于肃宁县物流产业聚集区内,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肃宁县地处沧州市最西部,距雄安新区正南50公里,边界距离仅20公里,地处京、津、石金大三角中心位置。京九、朔黄两条铁路,大广、保沧两条高速分别在肃宁交叉过境,形成独特的“双黄金十字”。
沧州产业发展也面临区域不平衡的挑战。主城区与县域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发展差距明显。根据预测,未来十年沧州房价将呈现“核心提质、沿海崛起、县域分化”的格局。这种分化背后反映的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黄骅港的航道上,一艘艘巨轮正驶向远方。沧州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如同这些船只一样,正在广阔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沧州的产业转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加快,沧州凭借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必将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