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5-09-16 阅读:3
从明清时期“南苏州,北潍县”的纺织机杼声,到上世纪“动力城”“电子城”的机器轰鸣,再到如今“万亿制造城”的时代强音,潍坊制造的基因里始终镌刻着“敢为人先”的闯劲与“精耕细作”的匠心。当“十四五”收官的钟声渐近,潍坊以一组硬核数据交出了转型答卷:10余条重点产业链纵横成势,115种主导产品跻身全球市场占有率前三,145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星光闪耀,规上工业产值、营收双双突破1.2万亿元大关。更值得关注的是,潍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1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8.6%,“高优新智”的产业新图谱正加速成型。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作战 构建万亿级产业生态
潍坊工业的崛起,始于一场“谋全局胜于谋一域”的产业布局。
走进位于潍坊国家高新区的动力装备科技馆,一台12米长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模型格外醒目——这是潍柴动力自主研发的162kW产品,热效率突破52%,可驱动30吨级重卡行驶800公里。“从传统柴油机到新能源动力,我们用了20年时间完成赛道切换。”潍柴动力首席技术官胡浩然介绍,依托“链长制”牵引,潍坊已形成“整机+关键零部件+后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潍柴动力、雷沃重工、盛瑞传动等龙头企业,2023年动力装备产业集群营收突破4500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方阵。
动力装备的“老树新枝”,正是潍坊传统产业向高端跃升的缩影。作为全国知名的“动力城”,潍坊曾长期依赖燃油发动机制造,但近年来通过“链长+专班”机制,推动产业链向新能源化、智能化、服务化延伸:雷沃重工研发的智能大马力拖拉机搭载5G物联网模块,可实现耕地、播种、施肥全流程无人作业;盛瑞传动8AT自动变速器打破国外垄断,配套一汽、吉利等10余家车企;更具标志性的是,2023年潍坊动力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国仅有的25个“国家队”成员之一。
如果说动力装备是“压舱石”,那么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工业、高端化工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则构成了“增长极”。
在歌尔股份的VR智能制造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光学镜片,AGV小车沿着预设轨道运送模组,每条产线每小时可下线300台VR头显——这里是全球最大的VR/AR高端制造基地,占据全球中高端市场份额85%以上。“我们不仅做硬件,更在布局‘元宇宙+’生态。”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介绍,通过与高通、Unity等国际巨头合作,歌尔已从“代工厂”升级为“解决方案服务商”,2023年元宇宙相关业务营收突破800亿元,带动潍坊元宇宙集群入选山东省“双料”集群(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园区)。
食品工业的转型更具民生温度。作为“中国食品谷”所在地,潍坊聚集了得利斯、惠发食品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粮食种植、饲料加工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我们不仅做火腿肠,更在做预制菜‘生态’。”得利斯集团董事长郑思敏指着车间里的智能生产线说,通过引入AI视觉识别系统,企业可将肉制品检测时间从30秒缩短至2秒,产能提升40%。2023年,潍坊食品工业营收突破2800亿元,其中预制菜产业规模达58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2%,成为“舌尖上的新名片”。
高端化工的“破圈”则展现了传统产业的“跨界”智慧。过去,潍坊化工产业以基础化工为主,如今正加速向新材料、新医药领域延伸:万华化学(潍坊)有限公司建设的PC(聚碳酸酯)项目,打破了国外对高端工程塑料的垄断;联盟化工集团研发的煤基新材料中间体,被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隔膜;更具突破性的是,潍坊依托化工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占地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产业园,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三废”综合利用率95%以上,单位产值能耗下降25%。
目前,潍坊已形成“4个千亿级集群+9个省级‘雁阵形’集群”的产业格局,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集群并非简单的“企业扎堆”,而是通过“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生态化布局,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动力装备集群,由潍柴牵头建设的“国家内燃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可为集群内200余家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降低研发成本30%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歌尔联合高校共建的“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47家,转化专利技术120项。
从“单打独斗”到“雁阵齐飞” 培育金字塔型企业矩阵
企业强,则产业强。潍坊的工业崛起,既得益于潍柴、歌尔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引领,更离不开145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铺天盖地”的支撑。
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桶桶维生素A、虾青素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装车。“我们专注精细化工领域20年,打破了国外企业对高端维生素的垄断。”公司总经理王正江介绍,企业每年将营收的8%投入研发,累计申请专利236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5%,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像新和成这样的“单项冠军”,潍坊共有25家,数量居全省第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居全省第二。
通过“抓大、强优、育小”三轮驱动,潍坊企业矩阵呈现“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态势。
“抓大”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推动龙头企业向“链主”转型。以潍柴为例,其通过“链合创新”模式,联合上下游200余家企业成立“动力装备创新联盟”,共同攻关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同时,潍柴还通过并购德国凯傲、林德液压等国际企业,将产业链延伸至高端液压、智能物流等领域,2023年集团营收突破3500亿元,成为全球动力装备行业的“链主”企业。
“强优”的关键是推动腰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潍坊市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细则》,设立10亿元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对“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山东华滋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生产包装设备的小厂,通过政策扶持和研发投入,其“高速智能糊盒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三,2023年营收突破12亿元,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育小”的核心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潍坊打造了“1+N”公共服务平台体系(1个市级枢纽平台+N个行业子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融资对接等服务。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潍坊推出“专精特新贷”,由政府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担保,2023年累计发放贷款42亿元,惠及企业267家。
企业的“雁阵齐飞”,最终转化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潍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400家,是2018年的3.2倍;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2项、国家标准217项,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潍坊,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这座曾四度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城市,始终坚信“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走进潍柴动力一号工厂,一台搭载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效率53%柴油机”正在接受台架测试。“这是我们的‘十年磨一剑’项目,每一次突破都源于持续的研发投入。”潍柴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马常海介绍,近五年潍柴累计研发投入420亿元,建成全球唯一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主导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的“种子”正在潍坊遍地开花。95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织就“创新网络”:有聚焦前沿技术的“国字号”平台,如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潍坊分中心;有服务产业的“省级队”,如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还有扎根企业的“微细胞”,如歌尔股份建设的“虚拟现实光学检测实验室”。2023年,潍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2万件,是2018年的2.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6件,居全省第二。
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创新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新能源领域,潍坊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780万千瓦、光伏装机520万千瓦,均居全省第一;在绿色制造领域,单位GDP能耗四年下降20.3%,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在数字经济领域,培育“瞪羚企业”112家、“独角兽”企业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1%。
“科创中国”试点市、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一项项国家级试点落户潍坊,印证着其创新实力。2023年,潍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6%,比2018年提升12.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38.5%,成为投资增长主引擎。
从“机器轰鸣”到“数据奔流”
重塑制造业新形态
在潍坊歌尔全球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VR头显的生产流程——虚拟车间里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台设备都与现实同步,一旦发现“虚拟缺陷”,可立即调整现实产线参数。“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歌尔股份智能制造总监张金国说,通过建设“5G+工业互联网”平台,歌尔实现了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效率提升40%,不良率下降35%。
潍坊的“数实融合”革命,始于2021年启动的“工赋潍坊”行动。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潍坊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形成了“龙头引领、平台赋能、全链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格局。
龙头企业的“头雁效应”尤为明显。除了歌尔声学,潍柴动力建成了全球“灯塔工厂”,通过5G、AI、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发动机装配线的“黑灯生产”——从零件上线到成品下线,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生产效率提升50%,能源利用率提高30%;福田汽车山东超级卡车工厂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将新车研发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得利斯集团建设的“智慧工厂”,通过AI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检测肉制品质量,分拣效率提升3倍。
中小企业的“上云”步伐同样迅猛。据悉,“潍坊工业云”平台已接入企业8600家,提供设备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服务;“机械装备云”平台覆盖全市70%的机械制造企业,实现订单、产能、库存的实时共享。2023年,潍坊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3%,居全省第一;数转智改经验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工信部“全国十大典型案例”。
数字经济的澎湃动能,正在重塑潍坊的产业形态。在坊子区,原来的传统铸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转型为“智能铸造+工业软件”服务商,为周边企业提供铸造工艺仿真、模具设计等服务,利润率从8%提升至25%;在寿光市,“蔬菜产业大脑”平台接入10万农户、50家加工企业、300个销售终端,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蔬菜损耗率下降40%,溢价能力提升30%。
锚定“高优新智”
绘就制造强市新蓝图
站在“万亿制造”的新起点,潍坊正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谋划“十五五”工业发展新篇。
根据《潍坊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十五五”前期研究,潍坊将重点推进“三大转变”:从传统产业“单轮驱动”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生产制造中心向“制造+服务”中心转变。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潍坊将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专项行动,2025年前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同时,推动动力装备向“新能源+智能网联”延伸,食品工业向“预制菜+功能性食品”拓展,高端化工向“新材料+生物医药”转型。
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潍坊将重点布局元宇宙、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未来产业”。其中,元宇宙产业将以歌尔为龙头,建设“元宇宙产业先导区”,2025年前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将依托华芯半导体等企业,打造“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将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建设山东半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制造+服务”融合方面,潍坊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支持潍柴建设“动力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设备监测、预测性维护等服务;支持得利斯建设“预制菜供应链服务平台”,整合种植、加工、物流资源,降低整体成本15%以上。
制造业是潍坊的当家产业、优势产业。近年来,潍坊致力于推动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全市规上工业营收、产值双过1.2万亿,入选全国首批20个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
制造业是潍坊的根,也是潍坊的魂。“十四五”收官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潍坊将以“干字当头、加压奋进”的姿态,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贡献更多“潍坊经验”。
2026第三届丞华潍坊机床展将于2026年5月28日-30日在潍坊鲁台会展中心举办,预计规模达30000平方米,500家参展商,35000名专业观众。重点展示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激光切割设备、焊接设备、工业机器人、特种加工设备、动力传动、检验和测量设备以及各种机械功能部件等产品。围绕供需对接促进成交,为行业提供一个考察供应商、采购设备和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站式选择平台。